贵州刺梨信仰:吴总与紫色土壤的刺梨产业传奇

远方好物

乌江源头的百里画廊,花都里的江山多娇,这片仙境之地,总让人流连忘返。在这里,吴总与刺梨的故事再次展开,每一次交流都带来新的领悟。借着这次交流的机会,我们再次梳理与刺梨相关的点点滴滴。

吴总与刺梨的缘分,源于她的家世与成长环境。她出生于贵州六盘水,祖辈皆为中医世家,祖父、外公、舅舅皆在中医领域有所建树,舅舅周正龙更是贵州省苗医传承人,在少数民族医疗领域默默耕耘。吴总在中医熏陶下考入贵州中医药大学,从小与漫山遍野的刺梨相伴,家中常将刺梨作为苗药入药,解决当地人的健康问题。她对刺梨的熟悉,早已深入骨髓。

然而,对刺梨的系统认知,却是在大学之后才逐渐清晰。读了一篇大学校长梁光义教授关于梨活性提取物的文章,吴总惊叹于刺梨的营养价值与功效,一颗种子在她心中悄然萌芽。但距离投身刺梨行业,还有漫长的路要走。直到母亲的身体问题通过刺梨得到解决,以及四年前回乡时看到被糟蹋的刺梨,她才真正下定决心,投身于这片事业。

吴总在金融、地产行业有着十多年的沉淀,丰富的经验和财富,让她在情怀与实力之间找到了平衡。她坚信,为信仰而战,全世界都会来帮助你实现梦想。欣扬工厂的创始人,正是她的姐姐,一位在金融领域颇具实力的企业家。当吴总表达投身刺梨产业的决心时,她毫不犹豫地支持:“家里有现成的工厂和基地,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经过与刺梨领域专家的深入交流,吴总选择了毕节那块独特的有机基地。这里的海拔、土壤、气候,都赋予了刺梨独特的品质。紫色土壤的概念,更是让这片土地与众不同,孕育出的刺梨果,无论是营养成分还是口感,都更胜一筹。

吴总作为贵州省特色食品形象大使,致力于推广和宣传贵州刺梨。她在中央广播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等多家权威媒体上强力推荐贵州刺梨,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的宝藏。她的专业、执着和信仰,让她在2022年12月被评选为“贵州省特色食品形象大使”。

刺梨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百年前。1664年,《黔书》中记载刺梨“实如安石榴而较小,味甘而微酸,食之可以解闷,可消滞;渍汁煎之以蜜,可作膏,正不减于梨楂也”。1765年,《本草纲目拾遗》中提到刺梨的花、果、叶、籽皆可入药。1870年,《本草便方二亭集》记载刺梨甘酸涩止痢,根治牙痛崩带易,红花甘平泄痢止,叶疗疥金疮痢。这些记载,更多地是关于刺梨的药用价值。

当代刺梨的发展,则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迁至贵州湄潭,罗登义教授带领团队采集野果野菜,发现刺梨富含丰富的VC、VP等营养物质,每100g刺梨果肉中维C含量可达1980-3750mg,远高于其它任何果蔬。因此,刺梨在国际上也被称为登义果。罗登义教授因此被誉为“第一代刺梨之父”。

1981-1986年,中国女排实现五连冠,贵州农学院下属花溪饮料厂为女排运动员加工刺梨原浆饮料。1987年,中科院开始研究刺梨,并拍摄了《1987刺梨抗癌纪录片》。2003年,刺梨被收录于贵州省民族中药材宝典,其药食两用属性被国家认定。2012年,刺梨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标志保护产品,医学证明刺梨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延缓衰老、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肿瘤功能。2018年,刺梨成为首个培育的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备受瞩目。2019年,贵州省省委书记孙志刚提出“举全省之力发展刺梨”。2021年7月15日,于小冬发布了《贵州刺梨功效研究(2021版)》。

贵州刺梨信仰:吴总与紫色土壤的刺梨产业传奇

刺梨的研究历史并不久远,经典的《本草纲目》仅记载其消食作用。更多的了解和研究,是1940年之后才逐渐展开。刺梨的推广和普及,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广东和哇哈哈曾试图引刺梨到外地种植,却只开花不结果。刺梨只适于云贵川地区种植,且主要是贵州之地。因此,为刺梨而生且带着刺梨信仰的吴总,在推广刺梨的道路上,贡献巨大。

她不仅持续向外人介绍、科普刺梨,还带动了6千多户农户种植刺梨并坚持保收,提供了150名就业岗位,为贵州省特色食品在一二三产均起到积极示范作用。因此,省里相关部门经研究,给吴总颁发“贵州省特色食品形象大使”殊荣,并于2024年初荣获“六盘水市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先进工作者”。

这份荣誉,不仅是荣誉,更是使命和责任。欣扬、紫色土壤概念的有机基地、郑鲁平院长、余严尊教授…无不诠释着,当你为信仰而战时,全世界的人都会来帮你实现梦想。当然,她也等来了,远方好物!

吴总与远方的渊源,我们昨晚已聊颇多,故事不仅仅于此。紧随而来的,还有廖祥孺教授!即使是紫色土壤概念的优质原料、欣扬的先进工艺带来的更优质的原液已占优势,但致力于刺梨产业发展的吴总,并没有停下对刺梨的研究。为带动整个刺梨产业规模更大,保证我们更多的农户的刺梨始终有人收,不停歇地向着更精、更高价值的方向奋斗。酵活SOD版,就此横空出世。

为了这款酵活SOD,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中国酵素之父,廖祥儒教授团队,出山!廖教授极简介绍: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在整个发酵或者酵素领域,是排头兵的地位,懂食品的应该懂江南大学在食品,尤其是发酵板块的地位!廖教授是酵素的定义者,酵素协会成立之前的预备会,关于什么是酵素,廖教授给出了有关酵素的定义;廖教授起草了《实用酵素良好生产规范》来指导酵素生产,让酵素走向工业化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关于发酵工程,关于酵素…廖教授的权威,他说第二,应是无人敢称第一的水准!酵活,发酵,死磕产品,追求极致的水准,当找第一人!

吴总又是如何打动廖教授出山为其研发呢?吴总说,如果说刘备是三顾茅庐,那她是三十顾茅庐,以诚打动了廖教授。她的刺梨之心,刺梨信仰,打动了同样科研信仰的廖教授。另一方面,恰好廖教授夫人是贵州人,当她听到吴总的刺梨之路刺梨初心时,她也想为自己的家乡,出力,做自己能做到的贡献。这才有了,廖教授亲自出山助力,才有了每次毕节溯源行,都有廖教授在现场给我们带来发酵领域的宏观视野解读。于是就有了,我们的酵活原液,是用益生菌加工刺梨原液的产品。

大家听过酵素、发酵工艺,大多来自天然发酵,用益生菌发酵,是廖教授首先提出来的,并应用于发酵工程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发酵的方法。中国发酵素之父之名,无处不在彰显。为什么用益生菌发酵?关于益生菌对人体的好处,我们在益生菌的文章提过多次,这里今天不展开讲。有益菌是很有意思的一种菌,经它加工后,好的物质会更有效更多;坏的物质,要么被清除,要么被益生菌修饰转化成好的物质。用益生菌发酵工艺酵活刺梨,有以下几个优势:首先,用发酵的办法来发酵刺梨,可以把刺梨里边的活性成分呢,更有效地提取出来,更通俗的说,可以更好、更有效地提取刺梨的精华;比如SOD,经酵活,含量从3万U升到30万至40万U;如何做到呢?益生菌可以把刺梨原液中许多原本未释放出SOD的细胞,打开细胞壁,释放出更多的SOD出来;第二,通过发酵,益生菌,可以把刺梨里的一些物质,转化成更有效的物质;第三,益生菌本身可以产生很多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比如生成杀菌肽,比如生成叶酸,刺梨酵活原液SOD,其中三王之一的SOD,晋升到王中王的地位,提升了10倍的量。而且,营养物质,也从原液的600多种营养物质,酵活成800多种营养物质。

…酵活是终点吗?肯定不是,新的研发依然在继续,并已有新的成果诞生中。当你为刺梨信仰而战的时候,全世界的人都会来帮你实现———吴总的刺梨信仰!蜗牛2024-6-29

远方好物推荐官文章来源于远方好物官方平台,远方好物社群,远方好物公众号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