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祥宇,一个在参加美国纽约橄榄油大赛前鲜为人知的品牌,却在初次亮相时便惊艳全场,一举摘得910份参赛作品中270个国家角逐的桂冠。横空出世的震撼背后,是来自中国陇南的深山闺秀,用三十年的坚守与匠心,书写了一段关于橄榄油产业的传奇。这个深藏不露的陇南品牌,就这样以一场金奖的荣耀,向世界宣告了它的存在。
1964年,周恩来总理从阿尔巴尼亚引进橄榄树,在全国范围内试种。十多年的时光流转,陇南凭借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最终成为油橄榄生长的沃土。而祥宇的诞生,离不开一位传奇人物——中国林学界泰斗级教授徐纬英。作为”中国引种油橄榄”项目组长,徐教授不仅赴阿尔巴尼亚学习油橄榄知识,更肩负起全国推广的重任。80年代,当徐教授发现陇南橄榄树挂果率高、出油率高时,便开始指导当地橄榄油产业发展。祥宇创始人刘元勇夫妇,正是在这个时期结识了徐教授,并在她的热情熏陶与鼓励下,于1994年停薪留职,投身橄榄树种植事业。
在那个年代,公职人员下海种植橄榄树,本就令人费解。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他们面对的是一群连橄榄油是什么都不了解的乡亲,却依然义无反顾地走进佛堂河谷的荒山秃岭。刘总回忆道:”我父母在农村长大,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怀念总理,也受徐教授感召,就想把荒山变成绿洲。”徐教授不仅亲自传授种植技术,还将跟随多年的剪刀赠予刘总母亲,这份传承至今仍激励着祥宇人。
在交通不便的年代,要在陡峭山峦间运苗、挖坑、栽树、浇水,其艰辛难以言表。佛堂沟作为一条泥石流沟,长期只有羊肠小道。刘总父母带着当地群众,顶烈日、冒风霜,手抱背扛地在群山间艰难跋涉。他们修小屋、建蓄水池、修公路、架电线、筑堤坝,甚至投资修筑护园河堤和盘山路,将昔日荒凉的佛堂沟,逐渐变成绿树成荫的油橄榄种植示范园区。他们的坚持感染了周边村民,使油橄榄种植在陇南遍地开花。
三十多年后,当我们站在橄榄树林中,背依雪山,享受着世外桃源般的午餐时,不禁惊叹于这绿色奇迹的诞生。刘总说,陇南成为橄榄之乡,既是天选之地,更是他们几代人矢志不渝的坚守。1997年,陇南市武都区被列为全国三大油橄榄生产基地之一;1998年,《世界油橄榄分布图》首次标注中国,标注的地方正是陇南。
随着油橄榄陆续进入挂果期,如何提升附加值成为新的课题。由于油橄榄鲜果味苦涩,难以直接食用,当地群众甚至感叹:”这东西,没有工厂收购加工,连猪都不吃。”祥宇创始人刘元勇夫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1998年成立了陇南第一家油橄榄果生产加工企业——陇南市祥宇油橄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品牌”祥宇”取自周总理的字”翔宇”谐音,最初由徐教授注册,后赠予刘氏夫妇,传承着周总理的嘱托。
刘总大学毕业后,也加入油橄榄事业,一家三口人共同打造橄榄油全产业链。2011年,父亲因劳累过度倒在了心爱的橄榄油产业里,刘总不得不接班,继续父母未竟的事业。尽管祥宇连续亏损18年,但刘总说:”父母对橄榄的情怀,创业的热情,对家乡的热爱,责无旁贷地,继续他们的事业。”他们有个特别的习惯——”喝油”,源于刘总刚接班时的一次应酬。面对银行贷款难题,她以自己产的橄榄油招待行长,一人一杯,一斤酒配一斤油,最终赢得信任。这个习惯延续至今,刘总长期饮用自家橄榄油,皮肤健康,肠道状态甚至比面部皮肤还要好。
祥宇的坚持,不仅体现在对品质的执着,更在于对果农的责任。即使在经济困难时期,他们也要收购果农的橄榄,哪怕榨油一半,另一半烂在院子里也在所不惜。”得把橄榄树保护住呢,那是土地的希望。”刘总说。近年来,随着进口橄榄油受阻和国内橄榄油减产,祥宇的日子才逐渐好转。但即便盈利,他们依然坚持给农民加价收购,因为他们知道,祥宇的背后是40万农民。
要让当地橄榄真正走向世界,就必须做出最好品质的橄榄油。祥宇在有机种植、专用果筐单品分级、规范收购、8小时黄金法则、顶级冷榨设备、国际标准化储油库等方面都做到了极致。他们采用德国福乐伟和意大利贝亚雷斯冷榨设备,拥有三条原装进口冷榨生产加工线;建成万吨储油库,采用食品级不锈钢罐体,充氮隔氧密封保存,有效隔绝紫外线和氧气对橄榄油的伤害。
祥宇的产品价格不同,但都是特级初榨。差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单品种与混合品种、青果与后熟果采收期、8小时与4小时加工完成时间。他们开创性地制作”专用果筐单品分级”,就是为了控制不同果期的采摘。8小时压榨完成更是极致,需要与工厂在一个村子里才能实现。祥宇的储存技术也领先世界,曾用旧油击败澳大利亚新油,夺得北半球最佳奖项。
作为第一个国家橄榄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第一个油橄榄院士工作站,祥宇在油橄榄领域的研究研发底蕴深厚。站在综合角度,尽管需要更多证据,但可以说祥宇已是世界第一。他们的坚持与成就,不仅是对自然的馈赠,更是对中国粮油安全战略的重要贡献。
远方好物推荐官文章来源于远方好物官方平台,远方好物社群,远方好物公众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