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2024年的旅程即将画上句点。在这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春天里,我们向上生长,向下扎根,将梦想的种子播撒在心田,静待破土而出,绽放绚烂之花。无数奋斗的身影如同点点星光,在时代长河中熠熠生辉,照亮前行的道路。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年,像一位活泼的小伙伴,一手拿着新奇有趣的玩具,一手捧着诱人的美食,欢快地召唤着我们,让我们心驰神往。在岁月的流转中,我们渐渐长大,从活泼淘气的孩童,到彬彬有礼的少年,再到深沉稳重的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年,始终伴随着我们成长,见证着我们的蜕变。
2024年12月4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创造了我们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国红。这一抹红,是悠悠岁月中流淌在炎黄子孙血脉中的不息热情,是我们与三皇五帝、贤士一脉相承的烙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诗,正是中国人心中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是中国红永远鲜艳如初的源泉。
对于每个人而言,春节都有着不可复制的故事。因为有你,有我,有他,这个节日才显得如此厚重而珍贵。正是这些故事,编织成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卷,使得春节不仅是节日,更是文化传承和情感凝聚的载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回家过年,是华夏儿女义无反顾的信仰,是一年中最浪漫、温暖的约定。游子们积攒一年的相思,穿越千山万水,乘坐漫长的铁路,终于驶进久违的怀抱,抵达温暖的家乡。不计旅途劳顿,只为在除夕之夜与亲人团聚一堂,感受家的意义,超越时空界限。
随着春节的临近,街上的人多了,道路也变得有些拥挤。在花草苏醒之前,中国人的春节到了。整个城市急急匆匆,着急的人不停张望,快乐的人追逐打闹。尽管回家过年的初衷未曾改变,但年味好像不再那么传统。现代生活的节奏使得春节变得多样化,有人与家人相隔万里“云拜年”,有人仍在工作岗位上坚守着岗位。曾经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一直到元宵节结束,每天都被赋予特殊意义和习俗;而现在,这些传统的庆祝方式在一些家庭中已不再出现。
“年味变淡”这个话题总是被拿出讨论。年味到底是个什么味?是老舍笔下记录的那样“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内贴好各色的年画,家家都灯火通宵”?我们所怀念的年味,是买年货、贴春联、放鞭炮、逛花灯,是饭菜的美味、家的温暖与故乡的水土,是一起包饺子、看春晚、吃年夜饭的团圆时光。年味,就是团聚的味道。
我们曾在生活的洪流中奋力划桨,为了岁岁年年的温暖相聚。尽管时代在变,科技在进步,但那份对于团圆的渴望始终如一。无论身处何方,心之所向总是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家。他乡纵使明月高悬,亦难及家中一盏小灯。回家吧,在这一天。上车前是城市的大人,下车后是妈妈的小孩,让几颗心的想见化作彼此的相见。全家福不会成为背景板,厨房里弥漫着熟悉的味道,那是家的味道,就算没有烟花爆竹,全家人欢声笑语的声音足以填满每一个角落。
所以,年味变淡了吗?诚然,一些习俗消失,一些习惯在渐渐改变,还有一些新场景在逐渐成为风尚。但是流动在所谓年味之下的,永远是中国人细腻绵长的人情味。过年,过的是一份情愫。只要情意浓,年味便不会淡。我们也终将接替长辈的角色成为家中支柱,成为那个为家人制造年味的人。继承长辈们的传统,为家人准备年夜饭,亲手挑选对联,挂上灯笼。用心营造那份浓浓的年,成了孩子眼中年味的守护者。只要爱常在,年味就不会消散。
我们长大了,最快乐的或许不是我们这群人,但家人的笑容,孩子的欢声笑语就是最美好的回报,也是最大的幸福。每一个家对爱都有不同的演绎,走过山川,跨过山海,如期归来才是年的意义。这个春节,你回家了吗?
远方好物推荐官文章来源于远方好物官方平台,远方好物社群,远方好物公众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