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下午,我抵达了和粮公司,品尝了他们家的有机杂粮产品,并在展馆里小逛了一番。随后,我漫步到公司一个角落,偶然被一条宣传标语吸引:做公司最陈子文。标语旁边,一位看起来相当年轻的小姐姐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就是这家企业的创始人。我好奇地询问张总是否可以采访她,她笑着点了点头。和粮这家企业看起来颇具规模,而创始人却如此年轻,我不禁产生了疑问:她是富二代吗?还是还有合伙人?
人的偏见往往源于过往的经验和认知,我带着这样的好奇心,跟随张总走进了她的三楼办公室。她开门见山地问:”你做粮食几年了?”我回答:”和粮创业19年。”她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啊?这么年轻,做大米、粮食19年?”我猜测:”富二代?”她笑着摇头:”不是,农三代。我的父亲和爷爷都是农民,我,依然是一个农民。”这是昨天采访和粮张总,张芳张总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一个86年出生的创业者,从0开始,扎根于种地、卖粮。在竞争激烈的粮食赛道中,她连续10年获得中国大米50强,连续8年获得中国杂粮10强,如今更是稳居前三。个人荣誉更是耀眼: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2022年度”大国农匠”……她究竟是如何做到的?让我们一同走进和粮张芳张总的故事。
2004年,张芳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厦门大学。本该是人生三大喜的金榜题名时,张家却遭遇了不幸:张芳的父亲突发脑梗塞,家中顶梁柱轰然倒塌。从小跟着父母干农活的张总毅然决定扛过父亲的担子,暂时休学回家,种地、卖粮。她也因此成为了她口中的农三代!”我爷爷这一代开垦了北大荒,我父亲这一代建设了北大仓,我这一代要继续坚守中国饭碗。”此时,距离她说要扛起坚守中国饭碗还有几年的距离,先活下去,这是她最开始的首要任务。
第一年种地,靠天吃饭的农业,粮食获得了大丰收。然而,尾随而来的却是高产的这一年,全村人的粮食都卖不出去了。怎么办?这一村的人,有的急着还贷款,有的孩子要交学费。村里没人收,那就拿到乡里、县里卖去。机会,总是留给爱动脑子的人。张总发现卖到乡里比小贩子来村里收粮一斤多卖二分钱,卖到县城还能多卖个3分钱4分钱,她想,如果卖到省城会怎么样?卖到全国会如何?于是,她先把米卖到哈尔滨,一斤能多卖四、五分钱,她把全村的粮食,都送到了哈尔滨卖,一个秋天,多卖了上万块。自豪与信心,让她想将粮食卖到更多更大的地方,她考虑怎么将粮食卖到全国,阿里巴巴成了她卖出全国的第一座桥梁,通过电商,宁波的客户、广东汕头的客户……”互联网给我们创造了特别多的机会,从村里到县里,到省里,再到全国,慢慢地开始给南方大型食品企业供应原材料。”
当粮食贸易越来越上轨道,客户越来越多,当她踌躇满志要把企业带向更广阔空间时,却迎来当头一棒。湖北的一家非常知名的一家龙头食品加工厂,一年几十个亿,张总给其供应大米的原料,一年三四万吨,供应量是非常大的。但突然有一天,这家大客户取消了张总的供应商资格。取缔的原因:质量不稳定。这个打击对刚起来的和粮非常大,不仅仅是订单带来的损失,让她欠了很多钱,更是对未来的路,产生了深深的困惑。为什么会质量不稳定呢?从百家、千家、万家收粮食,每家老百姓的地块不一样,种植方式不一样,产品有可能存在差异,甚至有一些农户,也会用一些农药化肥等等。怎么办?人和人的不同,在于,面对问题时的选择。迎难而上?还是就此沉沦。张总选择了难而正确的事———种地,回归种地。种地张总不陌生,她从小跟着父母在农田干活,接班后第一年就是自己种地,当然种地也真的是特别难。”春播秋收,感觉这个地永远都种不完,我就想怎么能够用更多的机械化、智能化去种地,也引进了很多技术。”每一个难题,都成了她进化的垫脚石。她也因此练就了不俗的种地知识,为后来自己真正大面积定制农业打下基础。
07年、08年开始,和粮开始找农户定制土地种植。”你负责种,我负责收,我给你种子,我给你肥料,我给你种植标准,你专注种这个品种,这样的话能保证统一化,比如3000亩只种一个品种,统一进行管理,这样的话他就做到标准化,品质也能稳定一致了。”这一种,她种出了她的农业王国:2024年,和粮在黑龙江的种植面积是20.7万亩,在俄罗斯有75万亩的基地,种大豆、玉米,还有红小豆,主要直接出口日本、韩国的,在黑龙江的基地,其中有机和绿色的认证面积超过10万亩。除了种植面积之大外,结合纬度和土地优势种不同品种也是和粮基地一个重要特点,比如:在青阳农场种有机的黑香米,在嫩江种有机大豆,在双城种有机高粱,在肇东种有机小米,在五常种植有机五常稻花香大米……同时选山坡地、沙石地等适合种有机花生等。像青稞和黑芝麻,黑龙江产不了,就在西藏、甘肃等做订单的有机农业。自己描述,是想说和粮在种植上下的功夫,不可谓不深。种植之难,颗粒无收、亏钱……张总说都遇到过。仅是去年的话,和粮就有三个品种大概就亏了上千万元。”种有机前五六年是挣不了钱的。”但是,这条路又是必须要做的事!也正是这样的坚持,和粮,才走出它的奇迹。
“粮食赛道如此之卷,和粮是如何做到现在的成绩,它有哪些竞争力和壁垒呢?”除了基地,还有什么,这是我感兴趣的事。”首先,我想地域优势是前提,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两黑土二两油,插根筷子也发芽’的黑土地,我觉得我们靠着黑土地就要把黑土地真正的发扬光大。”同时黑龙江又作为农业大省,是国家的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中国的饭碗我们得牢牢的给它端稳端好。”张总首先表达了地利之势。哪怕是黑龙江黑土地,能从众多黑土地的粮食从业者中走出来,和粮还有那些竞争力?
1. 品质安全”品质安全是和粮的根基。企业产品的品质是企业的基础,一定要打牢打实才能往上走。产品的品质就是企业的一个发展生命,这些年我最注重的就是品质安全。”和粮在品质管理上,做了很多的体系,确确实实是按照体系认证执行。”只要把品质做好,就有持续的复,这样的路才能越走越远。”
2. 服务”我给和粮小分队半夜发信息,你知道吗?他们竟然能秒回我。”张总说他们团队的服务意识”
3. 创新”创新包含两部分,一是产品创新,二是模式创新。产品创新上,从大包装再到小包装再到药食同源科学配比……研发上,与全国各大院校,全方位进行技术研发,深度杂粮研发。同时针对现代的人群需求持续深耕。比如一个燕窝粥,就找了2个博士6个研究生的团队来研发的产品。”我们更注重的企业不断的创新的研发,在这条路上来持续的发展就是创新。””我们现在有108项国家发明专利,各类专利已经有400多项。”从基地定制,到产品的包装,到原料的选择,到产品的研发,及到后期的产品加工。将健康,无污染,无添加,生产环境直接用十万级净化车间加工这些核心要素深刻入骨。做食品,能将这几点底线始终不渝坚持到底的,就没有不成的道理,民以食为天,好食品,不会没有市场。
模式创新听起来可能会觉得好奇,张总说和粮全员阿米巴管理。有关阿米巴大家有兴趣可以去了解。阿米巴给和粮带来了快速提升的效率以及,沉淀了一批非常年轻的人才。”对人才来说,和粮更像是一个创业平台,一个98年的年轻人,在和粮工作半年,可以全款买房。”和粮为什么会去学习阿米巴呢?”因为我不会管理,我团队的人是我一个一个带出来的,当面临团队越来越大时,我需要给团队更多的管理和人才培养。”
从张总19年来扎根黑土地的创业历程,我想,为什么和粮能够做到:连续十年全国大米50强;连续八年杂粮10强;连续6年两届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答案,我想,自在心中。
远方好物推荐官文章来源于远方好物官方平台,远方好物社群,远方好物公众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