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四迎灶神 扔穷习俗与年味传承

远方好物

大年初四,又称正月初四,在传统民俗中被称为“羊日”,同时也是恭迎灶王爷回民间的吉祥日子。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彻底的大扫除,将春节期间积累的垃圾清理干净,寓意着“扔穷”,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财富兴旺的美好期盼。这一习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体现了中国人趋吉避凶、纳福迎祥的传统观念。

大年初四迎灶神 扔穷习俗与年味传承

正月初四的“打扫年货”是中国传统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素有“送神早,迎神晚”的说法,意味着灶神在这一天降临人间,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供品,以表达对灶王爷的敬意。按照传统习俗,家中长辈会从红漆食盒中取出精心准备的三牲供品,在灶君像前摆出莲花状的果盘。灶台上袅袅升起的炊烟,与香烛散发出的檀香味交织在一起,营造出庄重而祥和的祭祀氛围。灶王爷的传说在乡村老灶房的壁画间代代相传,人们相信这位执掌人间烟火的神明,每年腊月二十三便启程赴天庭述职,直至正月初四才携吉凶簿返回人间。

大年初四迎灶神 扔穷习俗与年味传承

旧时,家家户户都会在灶头张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供上麦芽糖,祈求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如今,尽管燃气灶逐渐取代了柴火土灶,但这份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依然在延续。在江南某古镇,一位民宿主人每年都会在开放式厨房的集成灶旁摆上微型供桌,用电子蜡烛替代明火,既保留了传统习俗的精髓,又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融合,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大年初四迎灶神 扔穷习俗与年味传承

在迎神仪式中,最动人的莫过于那份庄重的烟火气。在晋中平遥,面塑师傅会将发面团揉捏成元宝、寿桃等吉祥造型,蒸熟后点上朱砂,供奉在贴着“奏善堂”红纸的灶台上,寓意着招财进宝、福寿安康。胶东半岛的渔家则会供奉新鲜海产,渔娘们边摆供品边哼唱古老的祭灶调,表达对大海的感恩和对丰收的期盼。年轻人们在社交平台晒出“云祭灶”的创意,用手机APP点燃虚拟香烛,用外卖平台订购供品,让传统仪式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大年初四迎灶神 扔穷习俗与年味传承

“初四三顿折罗香”,这句北方民谚道出了正月初四的饮食记忆。人们将除夕至初三的剩菜重新烹制,在苏州老城厢,他们会把八宝饭、熏鱼、蛋饺等年菜切丁,加入高汤熬成咸泡饭;岭南人家擅长将白切鸡、烧鹅与剩饭同炒,撒上葱花,成就一锅镬气十足的“金银饭”;川西坝子的“九大碗”在初四化作麻辣鲜香的冒菜;胶东半岛的海鲜盛宴变身成鲜美的“合菜”;晋北人家把黄米糕与肉臊子同烩,创造出独具风味的“富贵羹”。正是地域风物造就了千姿百态的年味记忆。

大年初四迎灶神 扔穷习俗与年味传承

“初四忌出远门”的说法,在高铁时代有了新的注解。客家人至今保留着“守屋”习俗,认为这天房屋需要人气滋养;而都市丽人们则创造出“宅家充电日”的概念,利用春节长假尾声整理相册、制定计划,让传统转化为生活的缓冲带。当电子鞭炮取代火药爆竹,微信红包与压岁钱共存,传统年俗始终在寻找与当下生活的平衡点。

大年初四迎灶神 扔穷习俗与年味传承

成都某社区举办“非遗迎财神”活动,将川剧变脸与现代舞美结合;杭州西湖边的汉服爱好者以古礼接路头,又在仪式后发起垃圾清理行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恰是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暮色四合时,家家户户点亮檐下的红灯笼。灶君画像前的供果已撤去,但那份对生活的祈愿,早已融入炊烟之中。过年的习俗如同流动的河,承载智慧的基因,映照时代变迁的波光。年轻父母带着孩子体验电子祭灶,海外游子通过网络参与家乡的送穷仪式,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传统的延续,更是民族在进程中守护文化根脉的自觉。这份自觉,让年的味道鲜活如初。

远方好物推荐官文章来源于远方好物官方平台,远方好物社群,远方好物公众号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