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巴彦淖尔,这片被誉为河套平原明珠的土地,不仅孕育了闻名遐迩的小麦与瓜子,更以其优质的玉米资源享誉全国。远方的溯源团队曾踏遍东北黑土地、云南高原,只为寻觅一口鲜甜的玉米棒子。玉米品种繁多,风味各异,但若论甜糯玉米的极致体验,巴彦淖尔当仁不让。如同我们每次探访企业都能重新发现河套平原的独特魅力,这里再次印证了它的卓越特质:地处北纬40度黄金种植带,亚洲最大黄河水自流灌溉区,平均海拔超1000米,年均日照3000-3200小时,昼夜温差显著,且远离工业污染。如此得天独厚的环境,孕育出皮薄肉厚、软糯香甜的糯玉米,更经权威检测确认,无任何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呕吐霉素等)。因此,若想品尝正宗甜糯玉米,巴彦淖尔是无可替代的选择。
在众多玉米品牌中,为何选择易中易?答案在于其独特的全产业链模式。尽管兆丰、圣牧、阴山优麦、东荣等企业同样实力雄厚,但易中易作为巴彦淖尔少有的自营地源头种植产业链公司,更显其专业性。全产业链,这一由中粮集团提出的发展模式,涵盖从田间到餐桌的种植、采购、贸易物流、食品原料、销售等多个环节,实现全程可控。这不仅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更打造出”安全、放心、健康”的食品产业链。易中易的全产业链布局,正是我们选择它的关键因素,但其优势远不止于此。
抵达易中易总部时,其现代化的建筑群令人印象深刻。初见时,我们误以为这是一家贸易公司,直到深入恒温冷库、观摩全生产线,甚至亲赴阴山脚下近2万亩的玉米基地,才真正认识到其作为农业科技公司的专业实力。成立于2017年的易中易,虽在品牌历史上看似年轻,实则其创始人团队自2007年起便深耕玉米淀粉领域,曾是联邦制药(全球60%抗生素供应商)的上游企业,为行业贡献了重要价值。在巴彦淖尔纳税榜上,易中易与圣牧、联邦制药并列为前三强,这份实力为”做中国最好吃的甜糯玉米”的口号提供了坚实保障。
甜糯玉米的品质,取决于三个核心环节:种植、加工与保鲜。易中易的种植基地毗邻阴山,采用统一管理,确保最佳采摘期(刚成熟的三天内)内完成人工采摘。为精准控制品质,公司投入15台大型糯玉米收割机械,配合凌晨3点至上午9点的采收计划,使玉米从田间到工厂仅需3小时。加工环节则依靠四排日处理600吨的高标准生产线,实现预处理(剥皮、清洗等)20分钟、蒸煮预冷40分钟、速冻锁鲜的”1小时锁鲜”工艺。这些数字化智能设备,确保每一道工序精准高效,其中预处理车间的不锈钢管道投资超千万元,而定制化的低温食品级玉米框更是耗资3000多万,这些细节彰显了易中易对品质的极致追求。
在保鲜方面,易中易斥资1.5亿元打造亚洲仅存7座之一的智能化恒温库。这座43米高、10立方米的恒温库,通过双重门设计和精准温控系统(温度变化小于0.005°C),确保玉米始终处于最佳保存状态。更令人惊叹的是,该冷库能完整记录每托盘玉米的种植地块、采摘时间、加工工艺及责任人,实现全流程可追溯。这种对品质的严谨把控,正是易中易赢得消费者信赖的基石。
探访完厂区,我们前往阴山脚下的2万亩基地。5月种植、8-9月采摘的玉米田里,赵总团队正精心管理着每一块土地。为避免品种污染,公司甚至收购周边土地作为隔离带。八级强风突至时,漫天黄尘中,我们与当地农民交谈,得知靠近阴山的地块虽面临洪水威胁,却因昼夜温差大而口感更佳,每亩地价高达1300多元。这些细节让我们明白,易中易的”最好吃”并非空谈,而是贯穿种植、加工、保鲜的全过程。
夕阳下,”要做中国最好吃的甜糯玉米”的标语熠熠生辉。赵总解释道,公司名称”易中易”寓意从单纯贸易转向自营种植的转型之路。这家志存高远的农业科技公司,正以全产业链模式践行着对品质的承诺。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易中易人对”最好吃”的执着追求。这段溯源之旅,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真正的美味不仅来自自然馈赠,更源于匠心独运的全程守护。
远方好物推荐官文章来源于远方好物官方平台,远方好物社群,远方好物公众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