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岭秘境苦蜂蜜溯源探秘之旅

远方好物

云岭秘境的苦蜂蜜溯源探秘之旅,至今仍让我心潮澎湃。这次我们亲身体验了何为用生命去溯源,下山后第一时间收到无数微信和未接来电,我们迫不及待地向关心我们的亲朋好友报了平安:“下山了…都活着。”这简单的五个字,承载着下山时最真实的感受——接地气的庆幸,难以言喻的美好。

云岭秘境的原始森林野生苦蜂蜜溯源之旅,由闵总监精心策划。出发前,他传递了几个关键信息:原始森林、徒步7小时、可能遇到熊、高海拔、无信号。出发丽江前,小伙伴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能否租摩托车、带家里的汗血宝马进山、自备盒饭和自热锅。闵总监笑着回应:“只能徒步,东西越少越好,路上觉得重就扔在路边,回来再捡。”恐龙调侃道:“罗主任要是走不动,就放在路边,回来再捡。”闵总监常担心秋月走不动,但登山之巅,他们都被秋月的坚韧所折服。

抵达丽江后,我们购置了进山设备:水鞋(因闵总监说有涉水之途)、防蜂面罩(闵总监准备)和大量黄老五花生酥。原本懒得携带的礼盒,因闵总监说进山没饭吃而被我们装上,从威远到盐源,再到丽江,随溯源漂移了一千多公里。远方向未知之境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平凡而不平凡的。平凡的是,我们为每一个产品奔赴产地一线溯源,深入了解,真实客观地展示给用户;不平凡的是,未知之境,越美好的揭示,越困难重重。

启程时间是上午10:30,因等待人民教师向导李莉升国旗。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巨甸镇后箐村,从那里进入原始森林。这片森林属于香格里拉山脉,也是老君山的范围,但它没有世人所知的名字。“为什么没有名字?”“因为它是原始森林。”意味着,那是一座没有路、没有标识、尚未为大多数人所知的山,秘境二字,本身就包含了诸多未知因素,探幽之幽,也由秘境而来。

车行至石鼓镇,向导以其丰富的地理知识向我们介绍了这里,尤其是长江第一湾。万里长江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腾而下,在云南与澜沧江、怒江并流,形成世界上“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景观。三江并流是我国境内面积最大的世界遗产,是北半球生物景观的缩影,是世界级物种基因库,是中国三大生态物种中心之一,集雪山峡谷、高山湖泊、冰川草甸、丹霞地貌等自然景观于一体,是世界上蕴藏丰富的地质地貌博物馆,是地球最直观的体温表和中国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避难所。

云岭秘境苦蜂蜜溯源探秘之旅

抵达石鼓镇石鼓村,奔腾的长江被石鼓山崖阻挡,突然来了个180多度的急转弯,转向东北,形成了罕见的“V”字形大弯,人们称这天下奇观为“长江第一湾”。这是长江第一湾的来历,以及其盛名所在。也即,我们来到了三江并流所在区域。该地区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北半球生物景观的缩影,是世界级物种基因库,是中国三大生态物种中心之一,集雪山峡谷、高山湖泊、冰川草甸、丹霞地貌等自然景观于一体,是世界上蕴藏丰富的地质地貌博物馆,是地球最直观的体温表和中国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避难所。

这一次,我们将站在世界遗产之上,感受大地造物的神奇,见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去探索世界遗产与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相互守护的即是探秘,探幽,必然意味着此行绝不简单。闵总监时常叹着说得让你们了解了解我们山珍组是有多么不易,山珍频道溯源之旅的艰辛之虐旅,以后你们可千万别不敢再来哦。内心里听到这样的话总是不服气的:瞧不起谁呢,她不晓得我们溯源团队一年360天里有300天以上一直在路上吗?能上山,能下海,凡所需要,二话不说就能向前冲的团队,有啥怕呢。然而,当一路看到崇山峻岭的西南高山峡谷时,怯生生地问:“我们进原始森林要爬山吗?像对面那样的高山?”“当然要啊,有上山,有原始森林”“你不是说徒步吗?为什么还要登山啊啊啊”真的,我们原以为的徒步,是平地里的森林徒步,绝无想到要攀登很高的西部高山。真的,望着高原上的高山,内心是有点发怂的。需知,在高原地带,上山每一步都会累喘不已。但既然被闵总监“忽悠”至此,再回头已然不可能。更何况,秘境的各种传奇色彩,总会让好奇者迷之神往。

抵达黎明傈傈族乡时,向导让我们下车重新换鞋,水鞋是不可能能登上山的,全员重新换上易于攀山的解放鞋,整好装备继续出发,抵达后箐村村口,换成能在羊肠小道上飞驰的面包车进山口。村子里的人大多是纳西族人,车技了得,能在面包车四轮之宽的羊肠小道飞奔,车内的人在弯弯曲曲且盘旋向上的小路上翻江倒海。想留下一段珍贵的不凡体验留下影像,抖动的手握着晃动的手机,人像景像都是模糊扭曲的。当面包车开到无路可走的尽头,就到我们即将上山的入口。面包车停,信号也停,失联开始,时间,下午14:00左右。进山之前,我们留下了一张溯源苦蜂蜜之旅的合照,这是我们失联后的第一张照片,也是我们这一天历经万般磨难依然一个也不能少的见证。这是一条顺着河流逆流而上的路,石路崎岖,选择哪一条路上去,既是经验,也是探索。有向导的经验,进山后随行四个向导,当然他们不是只向导之职,更重要的是上山采蜜,背着竹篓筐,如履平地般匀速且快地向上突进;也有我们个别对石路落脚点常识的经验。探索是,这里山洪常来,不同时间石路总是会变换,甚至有很多活石,一不小心踩空,后果可是不愿面对的,就让向导和灵活的人在前面摸着石子前行。

初期阶段倒是因鬼斧神工的风景所惊叹:大石头,古树苍天,随手即大片。步子也欢快,石头上跳来跳去不觉有累。可上行不一会儿,气喘吁吁的人逐步增多,甚至已开始出现走不动的人。石路是也越来越难走,大阶而上。每个关卡,先上去的人拉着后面的人,助力一跃而上,或是上拉下推(上面的人拉着,后面的人推着顶上去),就这样一个连着一个,蜿蜒曲折地前行。遇上难走的路,第一个探出步轨的人,提醒后面的人脚踩哪里,手扶哪里,可受力的点,就这样一个又一个被摸索着探出一条可行的石路。要说经验,手脚并用是最佳的上山方式。体力的不一,有快有慢,队伍慢慢地拉出了距离,即要跟上向导,也要顾上行走慢的伙伴,帮扶与默契的相互了解兄弟姐妹们的身体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秋月身上的背包被接了过去,彦导垫在最后,避免出现有人掉队的情况。闵总监时不时在中途等待,等着尚未跟上的兄弟,一面鼓励,一面指引着后续的前进的路,就这样,向上的路,虽曲折但始终没有出现方向迷失及停滞的状况。累了,就着大石头稍作歇息,能动了立马动身继续前行;饿了,黄老五垫一垫(没有吃午饭;遇上特别凶险处,齐心协力一个一个拽上去。石路的尽头,来到一处风景相当佳的瀑布,我们终于走完第一道难关。老陈坐在石头上边喘气边啃着士力架叹道:我知道此行会很艰难,但没想到那么难。但如果觉得这已经是胜利在望或是已经足够难,大概就能用那句too young too simple来形容。也即,这仅仅只是完成比较容易的一段行程。当然,为了避免我们畏惧,闵总监和向导都说快到了,快到了,翻过这座山就到了。

远方好物推荐官文章来源于远方好物官方平台,远方好物社群,远方好物公众号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