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远方好物发展迅猛,有机食品是否能够满足未来需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明了。要解答这一疑问,需要深入探讨两个核心议题:当前有机市场的规模有多大?未来几年有机产业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如何?
首先,我们来看有机市场的现有体量。据多方数据显示,中国有机市场每年的交易额已达到约800亿元人民币。然而,有机生产的产能却相对有限。以翔宇公司为例,其年产量仅为6000多吨橄榄油。尽管陇南地区盛产优质橄榄,但由于市场需求不足,无法支撑更大规模的榨油生产。为了保障当地果农的经济收入,翔宇的刘总及其父辈曾将部分收购的橄榄果暂时储存于自家院落。同样,吉木乃有机小麦基地拥有3万亩种植面积,但每年仍面临销售压力,仓库中积压了大量优质有机小麦。尽管如此,这些大型有机企业仍需应对产品滞销的困境,更遑论那些规模更小的生产者。据多种渠道统计,中国有机种植及年产值约为2000多亿元,即便维持现有规模,仍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
以吉木乃有机小麦为例,尽管目前种植面积仅为3万亩,但若市场对有机小麦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进一步提升,元益慷计划将该基地规模扩大至10万亩。当前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正是市场需求。若有机市场能够实现稳步增长,现有的种植土地和生产原料有望在2000亿元产值的基础上实现更大幅度的提升。
有人或许会问,有机产业的发展是否仅限于此?今年3月,远方好物引发的”芒果膨大剂”风波在海南众多果园中掀起波澜。若远方好物能够成功推广有机产品,为有机种植户和生产者创造可观的经济收益,是否将吸引更多人投身有机种植?是否会有更多传统种植土地逐步向有机方向转型?回顾过去十年,有机产业已连续两年成为五大风口之一,其发展势头不容小觑。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2021至2030年间实现慢性病下降拐点,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从源头上杜绝病从口入。国家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强调恢复土壤有机质含量。在政策支持和产业投资的双重加持下,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已成为大健康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供给侧改革政策为有机产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更重要的是市场觉醒。远方好物正是从消费端入手,引导消费者选择有机健康绿色食品,推动消费理念从价格向品质与安全转变,进而倒逼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引导农民采用绿色种植方式,振兴美丽乡村,促进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种良性发展趋势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健康、安全、有机的食材不仅足够满足国民需求,甚至能够实现更高质量的供给。基于此,远方好物提出2032年让1亿国人吃上平价有机健康安全食材的愿景,并非空谈。
或许有人会提出终极疑问:若中国所有土地都实现有机种植,能否养活国人?2022年,我向高展提出这一问题;2023年,他在田红枣基地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通过14年从荒漠种植红枣到打造丰富小生态系统的实践,高展用亲身经验证明:有机种植的产量可以达到甚至超过传统化肥农药农业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随着有机种植对土壤、水源和气候等生态系统的持续改良,产量会呈现上升趋势;而长期依赖化学肥料和农药的土壤则会出现板结、贫瘠等问题,微生物大量死亡,土壤营养成分从六七十种锐减至三四种,导致产量逐年下降。当两条发展轨迹交汇时,有机种植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此外,有机食材的营养价值远超传统农产品。有机种植对土壤、水分和空气环境的要求更为严格,使得有机食材的营养种类更为丰富。以高展种植的有机红枣为例,其烟酸含量是普通非有机红枣的700多倍;有机菠菜的含铁量更是普通菠菜的数千倍。这意味着消费者摄入有机食材时,所需食物的摄入量可以大幅减少——低营养密度的食材虽能填饱肚子,却无法满足细胞营养需求;而富含营养的有机食材则能以更少的摄入量提供充足的细胞营养。
基于以上两点理论,当土地恢复健康时,有机种植不仅能养活国人,甚至能实现更高品质的生存。这也是远方好物敢于提出”到2032年让1亿家庭吃上平价有机健康食品”愿景的底气所在。
当然,这条道路充满挑战,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无数人的长期奋斗,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持续努力。若我们真正致力于推动有机事业发展,回归健康安全的餐桌,创造更美好的地球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不应抱有偏见,而应携手并进。只有当有机市场足够壮大,有机从业者才能获得更广阔的舞台,老百姓的餐桌才能真正实现健康与安全。蜗牛2024-8-7
远方好物推荐官文章来源于远方好物官方平台,远方好物社群,远方好物公众号文章。